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漫談情感設計



















本有睡意,翻來覆去想事情,睡不著,那不如就來淺談

情感設計吧。

因為大學語意學沒學好,到了研究所趕緊認真,才真正
了解符號學的祖師爺級人物─羅蘭巴特。讓我有接觸最
初原理的機會。但問題是,我要說的是情感設計,為什
麼又跟符號學有關係呢?
而且羅蘭巴特,是作家ㄟ,跟設計有什麼關係?還有符
號學交扯在一起,有沒有搞錯呢?
所有形式的翻轉與建立都是從語言與文字開始。遙想現
代設計之所以翻天覆地的進展,把維多利亞、巴洛克時
期的極致工藝與手創技術勇於推進顛覆而進入工廠生產
、模組化大量製造的時代,正是一群推動現代主義浪潮
的文學作家們所集結的一種革新力量,而蔓延到社會各
階層。
這種求新求變的心情,也在十九世紀末達到巔峰,於是
當我們開始讀設計史的時候,就跟你介紹受到作家拉斯
金影響的葛羅佩斯,英國萬國博覽會的水晶宮等等。
讓我們再回到羅蘭巴特,羅蘭巴特的提出的符號理論,
也是受到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影響。有系統性的將語
言拆解成幾個層次,有點小複雜,就不在此說明,但我
只能說,感覺就像是你在看「全面啟動(Inception)」一
樣,要能分辨出能指、所旨(「意符」與「意指」)。
總歸來說符號,就等於意符+意指的統合概念。而這是
什麼意思呢?意符就像是我們聽到的聲音、看見的影
;而意旨則是透過我看到這個影像、聽到這個聲音
,讓
心裡產生了一種概念,而去體認你接收到的形式
,給他
賦予意義。
也就是說,當你看到了一個符號,你就會想去到這個符
號所代表的意義。例如你看Apple這個單字,心中就會
聯想到蘋果,但其他人可能就聯想到「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或是蘋果電腦等等。我
道一定有人會說「PPAP」。
所以我們可以認識到,一群人雖然接收到同一個媒介形
式,但是賦予的意義卻不然是一致的。於是我們明白,
符號本身是受到個人主觀意識認知、社會約定成俗文化
、知識經驗與時代性的影響而產生差異化。例如東、西
方人對白色這個色彩符號認知就有很大的差異。
所以到這個階段,產品設計終於可以加入這個園地了。
在產品設計上,造型、線條與圖像的設計,除了符合功
能的基本要求外,我們還要賦予它意義,如造型的意義
、線條的意義以及圖像顏色的意義。於是我們就接收到
一個名詞叫做:「產品語意」或以設計學術研究的名義
稱為「產品語意學」、產品符號學」,這樣看起來比較
專業一點。
也就是說,在產品設計上,我們透過符號學的理論知識
應用在設計上,不僅可以讓產品造型有合理化的基本要
求,更能賦予產品造型本身涵蓋的意義所在。讓造型、
線條與圖像顏色在被設計的過程中使得產品更具有合理
性意義產生。也因此,符號學就時常被拿到產品造型設
計中被討論與應用。
情感設計表示很高興,在這個階段加入大家聚會行列。
在產品設計不斷推展的過程中,有許多新的議題被拿出
來討論,有些方興未艾,例如服務設計,這個有機會再
分享。有些發展成熟,例如當初念大學時期的人機介面
設計以及感性工學。爾後更有許多嘗試性的議題被拿出
來探討發展的可能性,例如通用設計、福祉設計以及愉
悅設計、魅力工學等等。
而愉悅設計,其實指的就是情感設計。情感設計之所以
會被拿出來討論,除了美國心理學教授唐納諾曼曾出版
專書討論外,其實也跟著時代的氛圍而浮出檯面。而這
也應證了設計這門應用科學,本身即是受到社會外在的
影響而反映到設計的演進。
情感設計即是搭載著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的兩大理論架
構去進行設計上應用,賦予產品在其造型或功能上,可
引起人們心裡產生諸如:愉悅或療癒,有趣或可愛、好
笑或諷刺等情緒上的認知作用,進而對產品產生偏好與
喜愛。
其次,情感設計的重點在於,如何引起人們心理上的情
緒慾望,而非產品本身是否功能齊全或操作上的便利。
例如法國鬼才設計師菲利普史塔克早年為義大利知名生
活用品公司Alessi 所設計的外星人榨果汁機,外型美觀
時尚,但所有購買的消費者的回饋都是:不怎麼好用。
於是他們寧願把它當作藝術品擺著,可能會比使用時來
得心情好,或者說愉悅程度會高一些。
很多情感設計的例子,就不多做贅述,只要讓你認為這
個產品可以讓你產生如上述所舉的各種情緒認知,那它
就算是一個成功的情感設計產品,當然前提是要符合產
品的定義。
有許多研究指出,情感設計,才是最符合「以人為本」
的設計中心思想。也許是這樣的產品對於觸動人們的心
理情緒是有效的,因此人們願意買個即便不好用、功能
性不足,但是好看、有趣的產品回家。就像是:「你管
我要不要用,擺著看了也爽。」之類的愉悅感。
但對另一方面的人來說,他們認為光愉悅感是沒有用的
。你買了一個不好用,只是好看的產品回家,終究會被
你收進倉庫中,永不見天日,豈不是一種浪費?尤其是
目前這種經濟狀況不好的時局,錢要花在刀口上才對。
會這樣認為的人,往往就是在性格上偏向於理性,會發
生失心瘋的狀況可能比較少,而且是男性的比例應該比
較高,相對來說,願意對愉悅感高於實用感的產品買單
的,可能是女性的比例較高。(僅是個人推測,不代表
學術研究結果發現)。
無論如何,情感設計理論化及設計應用發展至今,約莫
十個年頭左右,充其量只是一個小鮮肉的程度。你說其
他設計領域有沒有應用到情感設計理論呢?我想應該是
有的,建築、室內、包裝、平面到影像多媒體,可以想
到很多,明不明顯而已,只要遵循上述的規則,應該就
能體會。
想起大概四、五年前,也曾經在課堂上跟學生簡單介紹
過情感設計。但總的來說,不管什麼設計,要迎合的都
是終端消費者,而我相信目前這種小確幸橫行的時代,
情感設計還是會很有活力的被應用在各種層面上,畢竟
才發展十年而已嘛,來日方長,我們靜觀其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2/14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就先從美學課開始吧!

大多數創作的靈感皆來自「虛靜」,虛是歸零的狀態,
靜是專注的結果。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忘我境界,捫心
自問,你的人生中有過多少自忘我的狀態呢?

忘我,是一種很神奇的狀態,比專注更投入,比專心更
盡心,彷彿在那個世界裡,只有你一個人,你不用在乎
外在的任何聲音、動作與互動。好比你下定決心做一件
事那樣,你忘記疲累,卻享受著其中的所有動作與不斷
翻攪的思緒。

我每一次在做設計創作,或是新詩創作時,時常進入忘
我狀態,有時靈感來的時候,會停不下來,外面的所有
一切干擾,彷彿不存在。我會喜歡這樣的狀態,古人所
說廢寢忘食、神遊太虛大抵如此吧?

創作靈感以意象(圖象)的方式浮現,照亮一幅又一幅
的心靈圖畫,這時才動用你過往尋得的文字與技術,賦
予作品形式,他們看來渾然天成,事實上通過深井的光
,是如何難得難求。

所有意象化後的作品,不論好壞,都是一時的結晶,但
這世界上所有的創作者,永遠都不會滿意自己的作品,
那大抵是源自追求的潔癖、不安與期待。永遠都覺得下
一個會更好,不是嗎?

推薦東海大學周芬伶老師的「美學課」


【美學課】天才與靈感



2016/10/09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六月演講活動問與答整理

六月底獲研究所母校師長邀請,返校進行演講活動,演講結束後,開放學
生提問各種問題,本著來者不拒的心情,便開放各式問題,有學生問關於
設計抄襲的道德良知、機器人產業對人類的影響、台灣企業做品牌的效益
、未來就業準備、設計流程如何更有效率,還有人問大陸設計市場趨勢等
等。

今就上述問題,透過本身的觀察與經驗,分享一些個人的想法與體悟,給
云云懵懂在學之學弟妹一點解答,思忖後整理當初回答內容如下:


1.抄襲→這是自由心證也主觀的問題。
A說60%抄襲,B說90%抄襲,C說沒有抄襲。有沒有抄襲,創作者自己
最清楚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問問自己的良心。要證明,請拿出證據。所
以做好保護:每一次的創作前,最好資料收集過程要眼觀四方、耳聽八面
,並留下所有創作手稿及日期標記(可利用郵局戳記)。


2.機器人→每一件事情都有一體兩面。
機器人為工業發展而出現,目標是縮短經營成本與人事費用,有取代人力
的疑慮。因為發展漸成熟,所以轉向家庭娛樂方向發展(日本是研究及投資
機器人研發最大努力的國家)。若是怕自己會被機器人取代,請努力發展及
投資自己學習多樣的才能,不會被取代的才能。


3.品牌→做品牌本身就是一件燒錢的事情。
台灣市腸小,當然要往國外打,不是輕視台灣,而是每個企業要發展的策
略與想經營得市場不同,做品牌有勇氣,成功或失敗沒有一個準(舉例宏碁
、華碩、巨大)。品牌不是一套企業識別系統的規劃設計,那只是一切的基
礎。重要的是,如何將品牌印象深植入心,打動消費者,是一種長期的心
理策略,並透過各種不同媒材,甚或一些實體活動的贊助、投資,建立並
形成一種既定的印象,簡單的說,品牌本身是動態的,是生活的。


4.就業→白紙一張本身也是一種競爭力。
怕公司不要沒經驗的畢業生,大家都會怕,但與其怕公司不要沒經驗的人
,不如逆向思考,為何不趁在學期間,積極主動的去累積各種實務經驗,
實習也好,或參加設計比賽也好,厚實自己的能量,也許等到畢業的那一
天,所累積的資本,不見得會比有經驗的人少,也許會等量齊觀。另外,
就是自己的想法,有想法的人,表示有思考,要如何有想法就是多閱讀、
多涉獵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跨界學習、跨界合作。畢竟設計是一門應用
科學,背景知識的廣度,或多或少影響自己的創意發想與設計目的訴求。
所以白紙不見得沒有優勢,把自己當成海綿,可以吸收更多,看到的、聽
到的,所產生的想法與洞見不會被過往的經驗所束縛與限制,有時有些企
業著重的是這樣的面向,不需妄自菲薄。


5.設計效率→平時功夫下得深,不怕突如其來的挑戰
現在產品設計開發確實在跟以前比較的話,時間上縮短的很多,當然原因
很複雜,不是這次重點。今天談的是在準備學校設計作業的過程,如何有
效率我只能說,很多時候不要刻意等待老師給出答案,而是要主動的去思
考缺失或提出更好、更完善的想法,利用課餘時間去請教老師。DATA的
收集及分析本身可能會是一種看似無用,但未來天曉得的過程。這也仰賴
自己願意投入的時間,以及學會時間的管理,有很多種方式可以確切的去
掌握,端看自己是否夠主動,畢竟你主動,老師也會有熱情願意指導,這
是教學相長的一種過程與益處。如果今天要設計汽車,你收集的DATA也許
無法全部有效應用在設計作業上,但這些知識你學習到了,可能畢業之後
,哪天當上汽車設計師,那些看似無用的知識不就等於回饋回來給自己了
嗎?所以不是浪費了時間而是時間永遠為你證明,只要你每一次用心準備。



6.大陸→數位內容強勢,人才競爭
早期的台灣人不管是到大陸工作、投資甚至做貿易等,都會謹記北上廣深
這四個地方,現今來看,設計在深圳獲得很高度注目的發展,其發展競爭
程度,不亞於上海或北京。至於現今大陸最火紅的工作與產業都指向數位
內容,這有一個根本歷史必然的原因在背後,即是現代社會發展過於快速
,所以大陸人其實跳過很多我們曾經歷的時代產物,例如CD唱片、DVD
等等。其中大陸不興室內電話,幾乎人人都是一支手機在做所有食衣住行
育樂,所謂一機在手,生活都靠它搞定,這樣的情況下,有關手機的數位
內容能不火紅嗎?不管是數位城市、APP設計開發、網頁設計等等,都是
大陸目前最火紅的項目之一,包括他們的微商、第三方支付等等。但不要
忘記大陸什麼沒有,人最多,要競爭上位,自己可能兩把刷子還不夠,如
果有機會可以過去了解,畢竟雖然專業是學習工業設計,但每個人有每個
人設計的興趣與專長,或著也可以去思考數位內容產業如何與工業設計做
結合為工業設計找出新的方向與思路。



2016/06/26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行為、心態與認知習慣

認知行為,來自大腦的覺察及學習,並藉由我們腦內的神經觸角,進行
訊息處理。最後將處理完成的資訊做短期及長期記憶的分配。

習慣自然來自認知行為,我們所謂的習慣或不習慣某件事、某個人,通
常就跟我們自小接觸這個世界所累積的經驗有關。而經驗所累積的一切
,就變成一種習慣,所以你習慣或不習慣某件事或某個人,是因為你大
腦裡的長期記憶會以過去累積的經驗,提供給你做判斷。

至於習慣成自然這件事,當然也是上述機制所產生的,也因此,所有關
於學習接觸這個世界的任何事,一旦習慣了,自然我們就不會再去介意
其中有哪些細節被我們所忽略。

而創意,就是在這個被忽略的細節中,讓更細心的人、不受習慣與長期
記憶機制指揮的人給發現,進而提供給世人不一樣的洞見與創新。

如何擺脫習慣成自然的窠臼?
第一,學習看得更廣
(多從不同角度去看不同領域及不同事物)

第二,學習看得更近
(學做一個更細心的人,也就是學習如何同理心)

第三,向年輕人學習
(不恥下問並保持赤子之心,虛心學習)

倫敦大學健康心理學家Phillippa Lally的研究表明,要養成習慣需要六十
六天的時間。在行為心理學上則有二十一天效應說─即只要二十一天,
習慣可以養成。

但到底養成一個習慣應該需要多久時間呢?是六十六天還是二十一天?
這跟大腦內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所需要的時間是否也相對呢?我不
清楚習慣與記憶之間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記憶與習慣都跟練習以
及心態有關。

行為心理學跟發展心理學,在設計上其實並沒有被大量關注,畢竟,光
一個認知心理學就夠那些教授們忙了。我要說的是,人類行為與人格發
展,其實也是會影響我們對產品使用上的熟悉感、習慣性以及態度。

認知是接觸產品的第一步,但使用上的行為、以及使用者本身人格成長
過程中所受到的刺激與教化等等影響,亦會對產品使用上有間接性的影
響,於是又回到記憶跟習慣的問題上,當然這次要加上─[教化]

但是教化其實也有分先天及後天,先天的教化來自於自身在接觸這個世
界時的自我學習能力,後天的教化,你們就知道了嘛,父母與老師以及
其他長輩。

舉例來說,當你第一次學習開車時,你會認知到車子長什麼樣、它會以
什麼方式來移動、是個大型可將人移動的載具。再來就是你該如何操作
這台車的所有行為,包括怎麼握住方向盤、學會看三面鏡子,以及如何
路邊停車、倒車入庫以及停車時應該怎麼踩剎車及熄火並拉上手剎車等
等。

最後是你應該用什麼樣子的心態去面對學習開車、操作車子這件事,是
抱持著緊張、膽怯,還是輕鬆以對?這就仰賴於你過去成長歷程中,跟
車子或交通工具有關的記憶、經驗,甚至是被教化後所累積的種種關於
交通工具的知識。

基本上,行為心理學跟發展心理學,會幫助你更了解複雜的人類思考行
為模式,這已不是什麼量化科學或質性觀察的問題,而是人性向來複雜
,你懊惱於對人性的不了解,屢屢在江湖走跳中受傷或吃虧而不自知,
不如就好好研究一下。

什麼?你專業不是這個?聽我說,所有的領域都該學心理學,你不用學
會輔導別人,但至少你會更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對你的學習或工作一
定有幫助,最重要的,你還能得到一個無價的知識:同理心。



原文為兩短篇,重新整理為一篇
分別寫於2016/04/302016/05/10

2016/07/12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真心話說給真心人聽之再論設計

將來,如果問我這輩子最大的理想與最大的遺憾,可能都會是同一件事
,那就是拍攝電影,或是參與一部電影作品。電影永遠在我的藝術成就
評比中排第一位,集藝術之大成者,電影也。其次是建築,然後才是設
計。所以不要誤會了,設計沒有多了不起,只不過是一門應用科學。

既然設計是應用科學,表示它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像紫微斗數裡
的空宮,可塑性高,但要往好的方向去形塑。也好比一張考試卷的一道
簡答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通常是有經驗、有涵養的人,才寫得出評
審要的答案,既不是選擇題 ,當然也不是填充題。

那要怎麼成為有辦法回答這道簡答題的人?說要有經驗,靠的是接觸的
案例多寡、技巧與技術的精鍊,這是時間、毅力與專注力的問題。

那涵養呢?

涵養的關鍵在於你有多認識「設計」,也就是說你是否真正體認到它是
一門應用科學,而不是基礎科學。如果連這兩個領域的表面字義都不懂
,不要說你懂設計。

既然設計是應用科學,理所當然的,你要吸收的知識與理論,遠比基礎
科學還要廣,但不是深,深是要做學術研究用的,你要懂得是廣。簡言
之,凡事都要略懂,若對某個領域有興趣,才去做深的研究與探討。

那要如何做到凡事要略懂?第一,好奇,第二是好學,第三是好聞。簡
言之:多讀書,去讀你不懂的書。如果你只懂讀設計書、只接觸設計書
,那你可以書包收一收回家,趁早轉行。不要浪費時間跟人家說你要當
設計師。

其次,要達成有涵養的第二要件,即呼應王行恭老師的呼籲,要當設計
師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思想就是透過寫作還有閱讀,散文、小
說、新詩都好。透過寫作,訓練自己的邏輯與組織能力。一些不會說話
的人,更適合透過寫作的訓練,把自己的表述能力加強。

我個人針對設計與寫作的理論,也在這裡首次公開,反正將來若有機會
做博士論文研究,也不可能研究這方面《比較想做消費文化或設計政策
》,算是個人心得分享。

小說好比企業識別設計,成套的起承轉合,情節曲折,一如識別設計種
類的多樣性,最後回到核心、初衷,以不浮誇又合理的結局收尾。而散
文好比海報設計,一個有限制尺寸的空間裡,有布局、空間感。整體說
長不長,像散文般,在有限的字數裡,去描述一件事,可以小品,可以
短篇小說,在限制中呈現一個整體性、可讀性。新詩好比商標LOGO,
圖案雖小,可是想要說的都在裡頭,一個圖案就代表一個一個公司或品
牌的故事,每個線條、幾何圖形,就像新詩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斟酌
再三。

要成為一個有經驗又有涵養的設計師,兩者缺一不可。至於感性面的視
覺靈感吸收,我就不提了,那是藝術觀賞之道的學問,要另闢專文表述
之。

期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人生的大師!




2016/03/02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一個爭議性的議題─論綠色設計

一個合情合理的設計應該是怎麼樣子?從構想開端、概念成形設計、開發產出到市場接受消費者的挑戰,好了!生命週期分析與盈利數字又即將決定一個產品的生與死。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間當然還有很多細節,包括概念與構想在內部被推翻與挑戰,產品設計與機構設計來回不斷的筆戰,甚至當面挑釁、質疑等各種爭論,然後在上市日期迫在眉睫的情況下,縮短、再縮短,整個產品開發流程就這麼硬生生地被縮到幾個月就要產出一件產品,這就是現今競爭激烈又低到不能再低的企業盈餘利潤戰爭。

簡單的說完目前在產品設計開發現場的慘況後,再來進入此文的主題─綠色設計,何謂綠色設計?綠色設計的起源說來有趣,其實這是一群自以為要保護地球生態、讓人類可以生生不息生存在這個地球的綠色環保衛道人士所發起的一場消費文化運動。沒錯,我們還是回到消費者身上,然後回頭去批判我們使用的產品到底對這個地球、對生態系統造成如何又如何的破壞。

一九六零年代,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那是冷戰、嬉皮文化、開放與監禁、黑人的自主、越戰與反越戰的大時代,這時如果出現環保衛道人士,你一定也不會覺得奇怪,反而還會大聲叫好、甚至加入他們的行列,去宣導我們應該如何的保護我們所居住的環境。這時候,若正好又有一本探討殺蟲劑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並叫做《寂靜的春天》的書出版,那麼,再加上當時大時代背景,你說會不會是一門好生意呢?結果這本《寂靜的春天》從一九六五到一九七二年,總共被再版六次,一路從歐洲風靡到美洲大陸,這就是最初倡議綠色設計的起源點,各方作用下加上一本書的影響。

很快的,當時的設計業開始被批評與質疑,那些設計師、建築師們被指責用過多的不當材料作為設計與營造之用,這樣的情況終於逼使ICSID〈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於一九六九年的第六屆設計大會選定「設計、社會及未來」作為大會主題,深切探討自工業革命以來,有多少錯誤應該被指正、修改與正視。後來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中,讓「環保、消費、商品」這三位一體的議題得到極大的議論與曝光。

八零年代,我們終於迎來了首批綠色消費者族群。漸漸地,以此為道的環保衛道人士更以幾近瘋狂的態度,強烈的要求企業及設計師、製造業必須要面對他們的質疑與要求等等各種批判。這當中,並非沒有企業想要去維護這個大自然生態系統而遵循環保的心意,只是不可能一步到位。從大環境與政策面看如是說,一開始的呼籲是透過民間組織性的,然後如熱浪般席捲全世界,所有的企業、設計師及製造商全被當成批判的對象,其實一開始的立基點是可以被支持的,畢竟七零到八零年代末期,是人類經濟行為達到高峰的富裕時代,環保意識的抬頭,確實只是大趨勢下必然發生的。只是這種支持過頭之後,這些綠色環保衛道組織一但嚐到一點甜頭後,整個環保意識的呼籲就變成一種變相式的索賄行為,或者說一種勒索,勒索對象還不僅是一般社會大眾,政治人物甚至政府也會成為這些組織索求的對象與來源。有心人士還可以將環保議題上升為政治議題,就好像政治意識上的左派與右派一樣,永遠兜不攏、意見不一致的狀況。

回過頭來,看看設計的部分,其實要做好綠色設計不僅是設計端,消費者端也要負起一些責任,由舊金山簡樸生活團體The Simple Living Collective of San Francisco於一九七七年所出版的《負起責任》〈Taking Charge一書當中,揭示了四個消費準則,包括了對消費者自身所擁有的或購買的是否可以鼓勵綠色行動、自我需求是否滿足或浪費、工作與生活型態及分期付款與維修成本是否能與他人連結、消費形式是否對他人或地球造成影響。此外,一九八六年時,有個劃時代的推進,由英國約翰‧艾金頓設計公司英國設計協會Design Council準備了一本有關綠色設計的提示準則手冊,這裡頭的準則大多與公共利益有關,同時也是約翰‧艾金頓個人針對綠色設計的主要訴求。可惜的是,這樣的準則手冊並不受到環保衛道人士的支持,甚至懷疑他只不過是為了掩飾企業及設計師們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找到一個合理的出口,然後表面上朝向這些準則去努力,實際則還是以企業利潤去思考。

從生產及材料面來看,其實你會發現,很多時候,綠色設計都是環繞著環保議題而衍生出來。例如從產品生產端,在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害氣體、廢水,甚至多餘的工序造成能源的浪費、裝置有害或化學物質於產品中、產品切割或塑型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材料等等,其實這些都是環保議題,卻是必須被視為綠色設計的一環。開頭我們便提到的生命週期分析〈Life-Cycle Analysis, LCA這種從「搖籃到墳墓」的分析方法只是告訴我們,當一個產品上市之後,他的銷售存活率到它完全被屏棄丟到垃圾桶這之間的時間有多久。然後我們可以明白的是,我們必須追求的是從「搖籃到搖籃」的目標,可是就會有更多企業、製造商會跟你說我們無法完全達到。

然後是材料,從木材、金屬、紙張、塑膠、玻璃,那一樣最不可取?答案恐怕是木材,可除了紙張,不就是木材最環保嗎?紙張、金屬、塑膠與玻璃,只要願意都可以回收再製,無限重複使用。偏偏木材,砍了來用,那我們要等待新的一棵樹需要多久的時間?此時保護雨林樹木的綠色環保衛道人士又出現了,然後又會演變成無限上綱的政治問題。幸好,現在可以妥協的方式是你砍多少就要回種多少,甚至回種二到三倍回去。問題是,誰來監守?誰來批准?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不是嗎?無良企業仍在,有良者少也。

所以說,當社會在談綠色設計、設計師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時,有時候我們要回過頭去了解這些源頭是如何走到今天。現在綠色設計有了更顯著的進步,包括政府制定環保標章,表彰那些遵守環保規章的企業與產品,可是這都是表面的,如果你能明白這些都是一體兩面的事情,甚至是政治上的議題的時候,或許你不會贊同那些歇斯底里的綠色環保衛道人士幾近瘋狂的主張。因為最諷刺的是這些衛道組織一面罵著這些企業及設計師,另一面卻不由自主一同存在這個大的消費文化裡頭。到頭來,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綠色設計若要真的達到從「搖籃到搖籃」的終極目標,可能會超過一半的企業都要關門大吉。

重點在於,我們所有的人都要在目前這個極端不平衡的消費者文化中去承擔責任,而不是把所有的問題與過錯全都推給企業與設計師,許多事本來就是一體兩面。設計師與企業能夠做的就是充分去體認、妥協與思考,若真的要一起努力落實真正的綠色設計〈雖然那一天很遙不可及〉,便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你我都有份。所以下次當我們在談綠色設計的時候,別說什麼都是設計師跟企業的錯,先想想你為這個地球浪費了多少東西,或你實踐過什麼具體綠色行動。

綠色設計這個題目太大,也僅能蜻蜓點水式的論述,其實還可以議論的面向還很多,包括如何徹底實踐綠色設計,從一個產品設計開發案的構想開始,就要有綠色設計的思維導入,每一個階段都要導入,進而在後端的生產製造乃至商品包裝及運輸,運輸的載物等。這不光只需要設計思考而已,應該是要有「綠色設計思考」,沒錯,「綠色設計思考」就是本人所想要提出的概念,只有如此,才能把那遙不可及的目標距離稍微拉近一點。





2016/02/02


參考書目資料:為社會而設計〈 Design For Society 〉 / Nigel Whiteley